最严“禁酒令”来啦
餐饮一片惨淡
(来源:靖阅网)
生姜等佐料市场影响几何?
六月以来,多地“禁酒令”持续收紧,餐饮行业的震荡迅速传导至上下游。作为餐饮场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佐料,生姜市场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局?带此疑问,娜姐走访了山东济宁的餐饮终端与批发市场,结合实地调研与行业数据,探究产业当下的真实状况。
第一站 运河畔的酒楼
在济宁任城区运河畔的一家酒楼里,老板王师傅翻着空荡荡的预订本感慨:“往年五月过后,周末婚宴、商务宴排得满满当当,今年六月至今就接了两场简餐生日宴。”他指着采购台账说:“去年每月稳定买100斤生姜,现在砍到60斤都怕剩,客人点红烧、炖菜这类费姜硬菜的点单率跌了近四成。”隔壁社区菜馆老板更焦虑:“以前靠工厂团建撑量,现在聚餐全改去食堂,日客流少了三成,用姜量直接减半。现在都是‘吃多少买多少’,不敢囤货。”灶台边的姜筐里,几块生姜孤零零躺着,衬得台面格外冷清。
第二站 豪德商贸城的生姜批发
来到济宁豪德商贸城的生姜批发区,作为鲁西南农产品流通枢纽,其副食区汇聚了生姜、大蒜等佐料批发业务。一位经营八年的批发商望着堆积的姜箱叹气:“往年这时,餐馆和菜市场进货车能排到路口,现在日发货量从1500斤跌到800斤。”他调出收货单:“去年七月批发价6.50元/斤,现在3.80-3.90元/斤都难卖,库存达20吨,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这位批发商坦言:“餐饮占生姜消费六成以上,现在宴请减少、堂食收缩,连菜市场零售都跟着降。老百姓买菜更精打细算,生姜这种佐料能省就省了。”批发市场里,不少档口姜箱落了薄灰,往日装卸货的喧嚣,如今只剩零星询价声。
第三站 本地种植
山东新兴生姜产区的济宁兖州区等地,其市场变化也颇具代表性:供应端,当地近年通过规模化种植形成1.5万-2万亩稳定种植规模,兖州区小孟镇建成1.35万吨储存能力的冷库,加上全国冷库库存高位(2025年5月初约300万吨,较去年同期降20%但仍高于往年均值),供应压力明显。需求端,受全国消费市场影响,济宁本地餐饮和家庭需求双收缩,消费者采购频次与单次购买量下降,市场呈现“批发商谨慎囤货、零售商按需采买”的观望状态,价格信号逐渐反映出供需博弈压力。
从酒楼闲置的包间到批发市场堆积的姜箱,再到电子盘跳动的行情,这场连锁反应清晰展现了消费环境变化对产业链的传导。对生姜产业而言,电子盘不仅是观察行情的窗口,更是风险“调节阀”。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读懂供需本质、善用金融工具,远比纠结短期涨跌更有现实意义,这或许正是产业在波动中寻求升级的关键路径。

1.凡是文章底部注明文章来源的,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络。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及立场不代表国际大蒜贸易网的观点及立场。如果文章涉及侵犯版权,请联系国际大蒜贸易网客服0537-3163971进行删除;
2.国际大蒜贸易网发布的价格、行情、数据等信息仅作为交流参考,不可作为您存储、购销、投资等决策的直接依据。国际大蒜贸易网不对您由此产生的亏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