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已过半,市面上的大蒜价格依旧在两块三四徘徊,老百姓期盼的3元的价位没了影儿,收储商等待的2元以下收蒜的价格也没出现。影响大蒜价格的因素众多,当前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供需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库外大蒜剩余量的多少,以及入库收购和刚需采购的积极性高低。
1、大蒜目前的入库量是多少?
虽然今年大蒜收储从6月中旬就已经逐步开启,但市场市场交易态势却不如往年同期活跃,上货高峰期的量要较往年差一大截,买家进场也没有往年那么积极,价格更是缺乏往年一天涨一毛的猛烈气势。
在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双增加的背景下,今年的收储商表现得更加理性。收购初期,多数收储商持观望态度,寻找合适的价格切入点;进入收购中期,他们分批进场拿货,严控货源价格和质量。截至目前,他们的收购行为依旧显得犹豫不决,一天的入库量多时可达十几万吨,少时也就四五万吨。
尽管今年大蒜收储的声势不及往年壮观,但经过二十余天的连续收购,库内大蒜的存量已颇为可观,有传言称其大约在200多万吨,也有人推测在300万吨上下。在9月1日最终库存数据揭晓之前,各种猜测将纷至沓来。
2、目前库外大蒜的剩余量是多少?
除了大蒜的入库量,当前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便是库外大蒜的剩余量。众所周知,今年大蒜被誉为“天量”,然而金乡南外环的上货高峰期仅有蒜车约80车;相比之下,去年虽被视为“减产”的一年,南外环高峰期上货量却高达130多车。如此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疑问:库外大蒜的剩余量究竟几何?
7月上旬及中旬,国际大蒜贸易网调研团队分两次对金乡及其周边产区的大蒜进行了实地探访和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1)金乡南部地区的大蒜销售速度明显快于北部,特别是种植早熟太空蒜的区域,销售时间较早且售价较高。(2)在种植白蒜的部分乡镇,大蒜的销售情况出现一定分化。部分村庄中,个头大、品质好的货源已提前被加工厂消化,该地区的销售比例在90%左右;然而,一些村庄中品质较为一般货源销售进度相对缓慢,这部分地区的销售比例大约在30%-40%。(3)蒜农出货速度较前期加快,部分农户提前将小蒜出售,再将中等规格的大蒜卖给蒜贩,而剩余的6.0cm大规格大蒜则留待后续处理。(4)金乡外围产区近期收货的蒜贩减少,各村卖货进度参差不齐,部分出售意愿强烈的村庄,前期已售出超过一半的大蒜;而部分出售意愿较低的村庄,至今大蒜销售量尚不足三分之一。
根据调研情况,小编认为,自7月份起,核心区域的货源销售速度已超越外围地区,金乡及其周边产区的货源已售出超过一半。
3、未来大蒜市场的销量是否会增长?
8月7日为立秋,当前距立秋尚有二十余天,正值大蒜入库收储的最佳时期。若无意外情况,计划收储及尚未收满的客商将在此期间陆续完成收货。当然,若在收购过程中,库外蒜价格大幅上涨,超出收储商的心理预期,部分客商可能会选择放弃建仓,或仅完成部分收购计划。
只要大蒜价格合适,蒜农和蒜商认价,一千吨大蒜,仅需三至四天便能完成收购。买主只需在微信群里一声吆喝,明确所需货物要求,三千铁甲便会主动送货上门。今年大蒜的收购价格相差无几,全干蒜的价差不到两毛,且大蒜普遍个头大、品质优良,市场上不乏优质货源。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入库时必须挑选易于收购和销售的大蒜,今年许多人倾向于收购一般混级和好混级,品质较差的可用作米料,优质的则可销往印尼,普通品质的也能投放市场。收购占三分,销售占七分,把握时机至关重要。
此外,最终库存量的多少也将直接影响新季大蒜的种植面积。尽管按照当前的销售价格,蒜农难以获得高额利润,但在刨除种植成本后,每亩仍能净赚2000-3000元,相较于种植小麦,收益更为可观。因此,大多数人仍会选择继续种植大蒜。而一些种植大户、包地大户以及大公司,由于雇工进行种植和收获的成本较高,若按当前价格出售,基本已无利可图,若最终库存量较大,部分大户可能将不得不改种其他作物。今年蒜头偏大,蒜瓣饱满,正常情况下,一亩地种植蒜种需300-350斤,而今年预计需350-400斤,部分种植密度较高的地块可能需求更多。综合估算,里里外外的蒜种的需求量将增加十几二十万吨。
当然,大蒜的收储进程仍在进行中,以上分析多为对后期行情的猜测,其是否会成为现实,尚需进一步的验证。未来一段时间,大蒜行情的主要影响因素仍将是供需关系,库外剩余量和库内存量将成为关注的焦点。蒜农与蒜商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出售及收储策略,以实现利益最大化。